您的位置: 新疆视窗主页 > 教育 > 正文 >

《不要和你妈争辩》:处理好育儿焦虑,从父亲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

发布时间:2020-08-06 14:07:05   来源:互联网   阅读:-

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让不少父母感到焦虑,对孩子的养育现代父母不仅仅要求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长,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。

唯有足够优秀才能不落于人后,但也是这份焦虑充斥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,长期高压的环境下,孩子往往不会如父母期盼的顺意方向发展。

活在焦虑中的父母很容易将这份情绪传递给孩子,这个节奏加快的世界里,孩子还没有好好体会童年的乐趣,就已经开始要考虑成年人社会的烦恼,这未尝不是一种讽刺。孩子的焦虑多来自父母,因此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要明白这份焦虑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。

《不要和你妈争辩》这本书的作者是81年生的瑞典人弗雷德里克·巴克曼,大家对他的那本《一个叫做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》一定不陌生,2012年这本书畅销世界各地。

15年的时候还翻拍成了电影。作为当代的父亲,巴克曼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其实和大多数父母一样,但他却能很好地处理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,以及对孩子教育的焦虑。

在书中作者试图展现一个男人在家庭中所担当的两个重要角色,妻子的丈夫,以及儿子的父亲,两个身份将直接间接地影响孩子,通过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,孩子也可以从父亲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。

《不要和你妈争辩》:处理好育儿焦虑,从父亲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

父亲在家庭角色中的柔软

在《不要和你妈争辩》中共有11个章节,在第二章的“关于宜家”中阐述的是父亲在家庭关系中体现的包容。

和大多数逛宜家的的场景一样,夫妻俩因为各自喜欢的风格不同而产生分歧,最终父亲决定听从妻子的意见埋下了他认为很丑的台灯。

在对儿子说的时候,爸爸是这样说的:我和你妈妈逛宜家的时候买了一个巨丑的台灯,但那却是他最幸福的一天,因为第二天,他就和妈妈以及那个台灯生活在了一起。

他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自己的“妥协”,而是选择通过另一种角度诠释家庭的幸福,父亲并非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强势的一面,温柔的力量也能深入人心。

因此不要以刻板的印象定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,教育也不是盲目的要持续加大“马力”,来自父母的轻微情感也会影响到孩子,包括焦虑。成人的教育智慧在于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灌输教育的理念。

《不要和你妈争辩》:处理好育儿焦虑,从父亲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

父亲和男孩的之前的转换

《不要和你妈争辩》的书名就像是父母在告诉孩子生活“经验”,同时也侧面告诉了孩子家庭成员的地位,毫无疑问妈妈才是最大的。

但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和父亲树立权威有冲突呢?书中的父亲很好地在父亲和男孩之间进行身份转换,既能穿上铠甲,也能以柔软处理家庭关系。

教育家阿德勒说过,“幸运的人,一生都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,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”给孩子美好的童年是父母的责任,除了遮风挡雨的高大父亲形象,爸爸同样可以做回男孩,和自己的孩子平等以待。

和很多家长一样,作者巴克曼也是生于信息爆炸的时代,因此来自教育的压力和焦虑一点不少,但他并没有将这份焦虑在孩子面前释放,反而小心呵护孩子的童心,以朋友的方式和自己的孩子交流。在家庭中他不仅是一家的顶梁柱,同时也能卸下盔甲和孩子平等对话。

压力和焦虑不可能消失,但玩笑般的语气却能让人心安,作为父亲的焦虑可以用男孩的身份化解,因此在教育中,适当地转换自己的定位,心态也会随之改变。短暂地卸下沉重的父亲责任后,巴克曼也希望能做回男孩和孩子进行沟通、交流。

《不要和你妈争辩》:处理好育儿焦虑,从父亲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

卸下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束缚

在普遍的家庭教育中,家长对男孩、女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,比如女孩可以娇气撒娇哭鼻子,男孩往往在哭泣的时候会迎来一句“你是男子汉,哭什么”。于是小男孩们止不住内心的委屈开始学会坚强,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。

在《不要和你妈争辩》中有这么一段描述:我们年轻的时候,人们在各种场合说“像男人那样站起来”,直到二十来岁,我才意识到真男人也可以坐下,闭嘴并倾听,并且在犯错的时候低头承认错误。

一个成熟的个体,无论男女都要能够处理好各种情绪,将不同的情绪消化,有坚固盔甲的同时也可以有软肋。感性的父亲往往更容易和孩子进行灵魂交流。

一种不需要过多言语就能传递的父爱和影响更能给孩子安全感。而在性别化性格的束缚下,女孩未必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坚毅,男孩也难以发现父亲身上的柔软。

《不要和你妈争辩》:处理好育儿焦虑,从父亲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

现代父母肩上的重担

在社会节奏加快的当下,大数据现实离婚率增高,生育率降低,这些都是现实压力人们做出的妥协,但抛开压力看,婚姻确实是提升幸福感的一条通途,而组建家庭同样能开启一段新的人生。

对于男性来说,家庭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,成就感以及责任感,当然责任感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。

教育压力、经济压力,这些现实问题下的焦虑在所难免,但成年人世界中过于现实的焦虑不应该让孩子提前感受,做快乐的父母才能让孩子也在快乐中成长。

父母的教育情绪是焦虑还是鼓励、支持,长期影响下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,战战兢兢的教育无助于培养孩子的强大。

与其让焦虑影响孩子以及其他的家庭成员,倒不如放平心态,坚定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信念。生活中的苦与心酸不会是主旋律,“不要和你妈争辩”的背后是对生活的乐观以待。


推荐阅读:樱桃机械键盘

(正文已结束)
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

关于我们 - 联系我们 - XML地图 - 网站地图TXT - 版权声明
Copyright.2002-2020  新疆视窗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