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绿南疆,科技兴农
2024年7月,来自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的“枣”绿洲团队,怀揣着对农业的热忱与对南疆生态改善的憧憬,踏上了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玉叶村进行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的征途。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与知识的传递之旅,更是推动南疆乡村种业振兴、促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、增强群众防沙治沙意识的生动实践。
初到玉叶村,无垠的沙漠,金黄的沙丘,一排排设施大棚,还有那在大棚里顽强生长的枣树,构成了一幅既壮美又凄凉的画面。然而,传统种植模式面临的品种单一、病虫害频发等问题,成为了制约当地枣产业发展的瓶颈。为此,“枣”绿洲团队带来了最新的南疆沙培鲜食枣设施栽培技术,通过现场讲解、示范操作及互动交流,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沙质土壤中运用现代农业技术,培育出品质更优、抗逆性更强的鲜食枣品种。
“我们针对设施红枣生长特性,筛选出了11个适宜南疆地区的露地、冷棚和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优良的早、中、晚熟鲜食枣品种(系),并提出了熟期配套方案,可实现鲜食枣成熟期提前上市25天,果品上市期延长至3.5个月。”团队指导教师李湘钰老师耐心解答大家的疑问。职工群众纷纷表示,这样的技术让他们看到了枣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希望。
在推动枣产业发展的同时,“枣”绿洲团队还积极探索果菜间作的高效栽培模式,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。在玉叶村的试验田里,一排排枣树间,错落有致地种植着各类蔬菜,既为枣树提供了良好的遮荫效果,又通过蔬菜根系的活动改善了土壤结构,减少了水土流失。
“这种间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,还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,是我们团队多年研究的成果之一。”团队队长张晓东兴奋地介绍道。通过现场教学,职工群众学会了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作物搭配,实现了一年多收、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。
面对南疆地区严峻的风沙侵害问题,“枣”绿洲团队深知,只有从源头上治理沙漠,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。因此,团队不仅向职工群众防沙治沙的基本知识,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会。
此外,“枣”绿洲团队还充分利用此次机会,深入田间地头,向广大职工群众宣讲国家最新的三农政策,包括农业补贴、技术扶持、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利好消息,鼓励大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。
“国家政策好,我们干劲儿更足了!”第二组组长麦麦提阿卜杜拉·拜克尔激动地说,“有了这些支持和帮助,我们相信,玉叶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!”
随着“枣”绿洲团队三下乡活动的圆满落幕,玉叶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。科技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,生态的绿意在这里蔓延开来,乡村振兴的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。未来,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将会有更多像“枣”绿洲团队这样的力量汇聚,共同书写南疆“沙漠变绿洲”的壮丽篇章,让希望的绿洲在广袤的南疆大地上绽放异彩。
(文/张晓东 摄/张晓东 卢登洋)
推荐阅读:旗龙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